为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闽委办〔2010〕2号)精神,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第二批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评选工作,经资格审查、行业初审、专业评审、综合评审,“物联网感知与信息识别芯片创新团队”等14个团队拟入选第二批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蔡奎全等56人拟入选第二批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11年12月19日至25日。公示期间,欢迎社会各界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情况,发表看法和意见。
郑松 1962年出生,福建中海创集团中海创研究院院长。
郑松2006年获得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华能信息产业控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西安热工研究院责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院长)、绿色煤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0年引进福州市。长期从事工业自动化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研究,在研究国外控制组态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数据引擎方法,建立工业自动化控制器新的体系结构,此项目通过部级技术鉴定,并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应用。主持的 “350MW火电机组全工况实时仿真与多功能在线综合研究系统” 项目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杨晓峰 1976年出生,厦门三五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技术中心总监。
杨晓峰2006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一年,曾任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2008年引进厦门市。具有丰富的“云计算架构、企业自动化办公和通讯应用、企业ERP管理、互联网开发运营”的研发经验,提出以云计算为平台,将软件作为服务(SaaS),向中小企业提供自动化办公和内部沟通协作的应用。升级后的平台将实现 “终端加服务”的移动云办公创新模式, 具有“企业社交网络元素”、“移动电子商务”、“智能数据分析”等填补行业空白的功能。平台在存储、速度、安全、智能等综合方面指标在国内同行业处领先水平。
吴世雄 1962年出生,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世雄1996年获得厦门大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曾在IBM、Cisco、Juniper等国际知名公司任职,并在美国Aerohive Networks任运营总监、总工程师,2010年引进厦门市。自主开发了无线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系统在远程数据采集过滤以及数据量压缩和传输方面具有独创性。引进后主要主持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平台技术的研发工作,建设基于GPU模式高性能计算平台。该平台将主要为公司的互联网数据搜索、数据碰撞分析、电子数据取证等产品提供后端支撑平台,并促进相关产品的销售。该平台建成后计算速度将达到200万亿次/秒,存储能力将达到100TB。
蹇锡高 1946年出生,福建新世纪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蹇锡高1981年获得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硕士学位, 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McGill大学进修2年,曾任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引进莆田市。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加工应用技术研究,成功研制高性能工程塑料,这种工程塑料耐高温、可溶解、综合性能优异,科技创新进入国际领先水平。30多年来,先后承担过30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省部奖、8项发明专利。
郑政 1966年出生,智恒(厦门)微电子有限公司总裁。
郑政1994年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后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创办新加坡智能微电子公司。2010年引进厦门市,创办智恒(厦门)微电子有限公司,占有74.9%的股权。具有丰富的MEMS微机电系统和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的研发经验,生产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 MEMS集成压力传感器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已在国内市场得到应用。
孙锋青 1971年出生,厦门颉轩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技术总监。
孙锋青2008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光子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西门子光学网络通讯公司资深光学系统主任工程师、美国风光光电有限公司执行长兼技术总监。2010年引进厦门市,创办厦门颉轩光电有限公司,占有65%股权。主要从事数码成像技术研究,特别是移动电话光学成像系统研究。与同事合作开发了HYATM算法技术,并利用该技术,成功地抑制了镜片的厚度偏差、曲率偏差、倾角、偏心和面形不规则度等偏失,使微型化光学镜片价格更低、良品率更高、成像质量更好。
李金华 1979年出生,厦门英诺尔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兼总经理。
李金华2005年获得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控制与系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曾任Roll-Royce大学技术中心助理研究员、东莞康源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从事控制系统与非线性系统专业领域研究工作。2006年引进厦门市,创办了厦门市英诺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研发和生产物联网RFID核心控制模块产品、智能触控电路及特种电子材料。公司目前是福建省唯一批量生产物联网RFID核心读写模块及全系列硬件产品的企业,是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电容式触摸屏电路及RFID电子标签及特种标签材料等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企业。
唐谦 1958年出生,德泓(福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唐谦1992年获得荷兰特温特(Twente)大学固体材料、光电子专业博士学位,曾任荷兰飞利浦公司高级工程师、荷兰欧莱通咨询公司总经理,2010年引进龙岩市。在光电技术生产线建设和企业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曾负责荷兰飞利浦PolyLED生产线建设、上海(华虹)8英寸硅片生产线建设等。曾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美国专利2项,引进后负责生产管理并组建德泓公司光电研究院,力争3年内将“德泓”品牌打造成国内一流品牌,5年内将德泓光电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光电行业领军企业。
马瑞东 1965年出生,福建先创电子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马瑞东1992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学位,曾任大唐电信无线通信公司总经理、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总部无线项目主要负责人、西安凌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2008年引进泉州市。熟悉无线通信系统的体制和标准,擅长通信系统的总体设计与网络规划,特别擅长于无线通信系统收发信系统的设计工作。曾担任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的负责人,独立编写了国家STM-0的数字微波传输设备标准,还参与过多项国家无线通信的标准制订。“155Mbit/sSdH微波通信系统实用化装备”项目获得国家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格瑞斯·丽颖 1956年出生,厦门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硬材料工具研究所所长。
张·格瑞斯·丽颖1996年获得英国赫尔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先后担任DE BEERS工业钻石(英国)技术中心中国地区技术经理、英国超硬材料工具与应用有限公司技术总经理,参与的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国际论文35篇。担任国内哈尔滨工业大学等7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与国内有关大学联合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多项国家95星火计划课题。2010年3月来闽工作后,主要承担高性能大直径纳米超硬材料复合片的研制与高精尖超硬刀具制造系列产品的研发。正在申报8项国家专利。
钟舜聪 1976年出生,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钟舜聪2007年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帝国理工和利物浦大学从事过博士后研究。2010年6月到福州大学工作后,主持“高精度光学相干层析和太赫兹脉冲成像无损检测系统及其应用”项目,研发两种新的无损检测系统,实现对飞机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生物制药、太阳能电池等多层结构进行成像及缺陷无损检测和定量评价,解决传统无损检测技术精度低等问题,提高材料和结构无损检测的可靠性。
龙小宁 1971年出生,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与经济学院经济系教授,兼任China Economic Review副主编、世界银行和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等国际机构的咨询顾问。
龙小宁2001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柯尔盖特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亚洲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7月来闽,专注于中国经济改革与转型的相关问题,并应用法与发展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苏辉 1971年出生,福建中科光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兼任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研究员。
苏辉2004年获得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电子工程系光学专业博士学位。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先后担任美国ZIA LASER公司研发工程师、EMCORE公司高级科学家,长期从事半导体光电子学研究与产品研发,在Appl. Phys. Lett.等核心杂志上发表过15篇论文。2010年10月由海西研究院引进,主要负责 “光通讯用的半导体激光器与探测器的产业化”项目。该项目的研发可改变我国此类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满足三网融合、光纤入户及物联网的市场需求。
陈树强 1960年出生,拟任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研究员。
陈树强1992年获得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光通信中心教授、国家高速实验网络技术监理专家、美国SpectraSwitch公司高级研究科学家、 N & K技术公司高级研究科学家,现任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国家高速试验互联网监理专家,获得过霍英东基金、7项美国发明专利。拟于2012年上半年来闽,从事微电子结构关键尺寸测试/分析技术(OCD)和基于液晶的ROADM/WSS技术研究。
陶有胜 1966年出生,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研究员。
陶有胜2004年获得日本国立千叶大学高等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曾担任日本千叶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国立信州大学副教授,美国化学会石油研究基金和荷兰科研机构化学议会ECHO基金评审专家,国际学术期刊 《Recent Patents on Chemical Engineering》 主编,主持和参与过7项科研项目,获得过3项国际专利,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10多篇论文。2011年5月由海西研究院引进,主要从事“同时具有均匀介孔和微孔的沸石结晶的制备”项目研究,开发含10纳米中孔和小于1纳米微孔的沸石结晶。
王瑞虎 1975年出生,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研究员。
王瑞虎2004年获得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先后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堪萨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获得中科院宝钢教育奖、院长优秀奖、彭荫刚奖学金,在J. Am. Chem. Soc.等国际重要化学期刊上发表70多篇论文。2008年9月由海西研究院引进,主要从事“环境友好介质中的纳米催化”项目研究,致力于发展水介质中反应条件温和、高效循环使用的绿色催化过程,实现贵金属和有机溶剂的替代,降低催化反应的成本和对环境的污染。
张健 1978年出生,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研究员。
张健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发表110多篇SCI论文。2009年7月由海西研究院引进,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子课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攻关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在功能微孔气体存储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部分研究工作已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和Chem. Commun.等国际一流期刊上。
阮克和 1954年出生,美国休斯顿大学实验治疗学与药物信息学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美国德州大学医学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生院客座教授,福建医科大学客座教授。
阮克和1986年获得日本宫崎医学院医学专业博士学位,连续17年获得美国最高研究机构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心脏病协会的研究基金资助,获得中国首届青年科学家奖、福建科技一等奖等奖项,获得2项美国专利。拟于2012年在福建医科大学筹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医学中心,开发快速、灵敏、方便、低成本早期癌症的诊断和癌症复发预测的综合性系统,同步开发新型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肿瘤患者的存活率。
沈瑞翘 1957年出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医学系肺科和危重病急救医学科副教授,拟任福建医科大学心血管科学研究室主任。
沈瑞翘1989年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理学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美国国立老年研究所心血管科学实验室担任客座副教授、客座研究员等职务。有近30年的心血管生物医学研究经验,曾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基金资助,主持过2项NIH资助的研究课题,总科研经费超过982万美元,发表过80多篇论文。拟于2012年来闽,主要开展采用膜片钳技术、荧光成像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从事心衰、肺动脉高压和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
葛悦禾 1965年出生,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电子工程系讲师、研究员,华侨大学信息学院“桐江学者”特聘教授。
葛悦禾2003年获得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先后担任亚麦考瑞大学、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研究员、访问学者等职务,主持和参与过4项国家“八五”科研项目、获得过5项澳大利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26篇SCI论文。2011年6月由华侨大学引进,主要从事天线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包括电磁场数值解与应用、天线设计与开发、微波无源器件设计以及基于超材料的天线和无源微波器件设计等。
李庆顺 1962年出生,美国迈阿密大学植物学系终身教授,美国俄亥俄州植物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特聘教授。
李庆顺1995年获得美国肯塔基大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曾担任厦门大学讲师、美国肯塔基大学科学研究员,组织承担过7项应用研究项目,拥有5项美国发明专利(共同发明),担任19种科学杂志审稿人。2011年5月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引进,主要从事水稻多聚腺苷化及选择性腺苷化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拟通过研究水稻多聚腺苷化相关因子、水稻的基因组学及基因的表达调控,推动水稻多聚腺苷化及水稻功能基因组的相关研究。
郑丰 1963年出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肾脏内科主任。
郑丰1992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肾脏病学硕士学位,先后担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血管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纽约州Mount Sinai 医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海外评选人,发表SCI论文50多篇,现为瑞士国家科学院基金评选人。2010年1月到南京军区福州总院工作后,主要从事“急性肾衰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药物的研制”、“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机制及治疗”等项目的研究。
张其清 1954年出生,福州大学生物和医药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生物医学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其清2000年获得天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曾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药学院(MRC资助)和芬兰亚拓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访问教授,承担过国家自然基金、“863”、“973”和国家支撑计划等60多项,主持的“BME-10X医用胶原膜”、“医用高分子胶原材料外科缝线”、“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学评价程序及其检测方法选择”三个项目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医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拥有授权专利25项,发表240多篇论文、4部论著。2011年7月由福州大学引进,主要从事引导组织再生材料研究并实现了产业化,拓展了胶原与基因工程、组织工程、干细胞工程结合及生物材料作为药物辅料等新领域。
蔡伟文 1963年出生,福州大学特聘教授,兼任美国Atactic生物技术公司主持项目研究员。
蔡伟文1996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生物分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美国Baylor医学院助理教授,先后承担过美国NIH、美国宇航局、美国能源部等多项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前沿课题的研究工作,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Bio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拥有1部专著、5项专利。2011年1月由福州大学引进,负责“基因组学研究中心”项目。该项目主要利用现代基因组学手段对重大医学病症进行系统性研究,发现这些病症的基因基础及发病机理,为新药开发及疾病的分子诊断提供可靠分子讯息依据。
郭殿升 1974年出生,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地理系副教授、终身教授,福州大学兼职教授。
郭殿升2003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理系哲学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5篇。2011年1月由福州大学引进后,自主研发一系列时空数据探索、分析与可视化软件系统,核心成果及系统原型正在申请专利。相关成果已在环境生态、交通、人口、农林等行业中得到具体应用,可为我国空间信息服务业的跨越发展、产业升级提供共性技术与支撑平台,以推动云计算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杨黄浩 1975年出生, 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杨黄浩2002年获得厦门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佛罗里达大学访问教授,主持过7项国家级课题和4项省部级重点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超过了1300万元,曾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奖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拥有3项发明专利。2008年9月由福州大学引进,主要负责开展“核酸适体与生物传感在癌症早期诊断中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
姚一建 1955年出生,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
姚一建1992年获得伦敦大学英皇学院哲学专业博士学位,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皇家植物园担任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员等职务,发表英文专著1部、译著3部、学术论文120余篇,拥有3项授权专利。2011年3月由福建农林大学引进,主要从事大型经济真菌分子系统学、真菌多样性、真菌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研究类群涉及各种大型经济真菌,已建立和完善相关实验研究平台,积累了大量珍稀食药用菌的菌种资源,建立了部分类群的分子鉴定体系。
张宇 1973年出生,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特聘教授,兼任威斯康星大学声音生物医学中心客座教授。
张宇2000年获得南京大学物理声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助理、助理科学家、副科学家,主持和参与过多项美国卫生部项目,发表SCI论文近60 篇,首次提出动物发声的非线性模型和动物不规则发声的时空混沌机制。2009年8月由厦门大学引进,负责开展的“海洋动物发声机制及其声学特性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研究海洋鱼类和鲸豚发声机制,采用超声方法研究鱼组织生物声学特性,研究噪声对海豚回声定位影响,发展基于仿生学的水声声呐技术,具有重要民用和军用价值。
莫亦荣 1965年出生,厦门大学双聘教授。
莫亦荣1992年获得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厦门大学讲师、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美国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助理教授、副教授,在《美国化学会会志》等杂志发表20多篇论文。主要从事计算生物学的研究,并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化学和生物学问题。2011年6月由厦门大学引进后,从事“电子传递理论”、“生物体系的计算机模拟和蛋白质设计”等领域研究,并提出了块定域波函数方法。此方法具有极高的计算效率和独特的应用价值。
林东海 1964年出生,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林东海1992年获得厦门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曾任电子工业部第24研究所技术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生物核磁共振中心研究助理,先后主持参与了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基金、科技部973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863海洋技术领域专题等科研项目,荣获2006年度中国“王天眷”波谱学奖,发表70多篇SCI论文。 2010年5月由厦门大学引进,主要负责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研究项目,利用生物核磁共振技术开展结构生物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刘运权 1963年出生,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教授、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开发中心主任。
刘运权1998年获得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是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人,美国化学会和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资深会员,先后任美国艾奥坎公司、分析能源系统公司、雪佛龙石油公司工艺工程师、首席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曾获中国旅美专家协会杰出专业人士奖、北美华人创业协会杰出华人新能源科学家奖等奖项,拥有10项美国专利和4项世界专利。2010年8月由厦门大学引进,致力于氢能、生物质能源和其他可替代能源的研究与开发,主持“1kg/hr生物质裂解制生物油(Bio-Oil)”科研项目,提出以“多元醇平台”代替“糖平台”作为由生物质制取生物燃油的另一个途径。
联系方式:中共福建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省政府大院省委组织部
邮编:350003
电话:0591—87826975(传真)、12380、87856511、87857014(传真)
邮箱:
fjszrcb@163.com 举报网站:
www.fj12380.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