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要闻 > 交流园地

《中国劳动保障报》头版报道:人社惠民生 幸福润八闽——福建创新举措推进人社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时间 : 2024-05-11 08:27

 5月10日,《中国劳动保障报》头版头条关注

福建创新举措推进人社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起来看——

  

 

人社惠民生 幸福润八闽
 

——福建创新举措推进人社工作高质量发展
 

  走进社区劳动综合服务基地和零工市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供需匹配精准快捷;来到新兴产业职业技能提升基地,政产学合作的培训架起企业与人才供需的桥梁;依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中心,建立跨部门多元化调解服务机制和关心关爱渠道;打造智能仲裁院,借力信息化全面提升劳动关系治理效能…… 

  立足人社业务,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福建省人社部门主动作为、积极创新、因地制宜推出多项政策举措,跑出人社便民利企加速度,在八闽大地绘就亮丽的民生风景。 

  以“精”为循——线上线下齐出招,持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 

  “您想要找什么工作?”——“我想从事销售岗位。” 

  “您希望在厦门市哪个地点工作?”——“在岛内。” 

  “您的最低薪资要求是多少呢?”——“6000元。” 

  ……

  在厦门市湖里区江头街道后埔社区劳动综合服务基地、零工驿站,求职者与语音助手阿仁叔短短几十秒的对话,便成功匹配了辖区内的十几个岗位。 

  “这边外来人口多,求职需求大,制造类、服务类企业的招人需求也旺盛,劳动者可以通过语音自助服务、招聘信息墙、小型招聘会等多种形式,找到合适的工作。”基地工作人员周宝玉告诉记者,他们还在微信工作群发布招聘信息,突出就近招聘,助力辖区求职者就业。 

  线上线下打造就业平台。福建多地人社部门通过做实做细公共就业服务,发挥就业创业信息平台的作用,实现用工信息实时监测统筹,人岗精准匹配,稳住就业这一最基本的民生。 

  在福州,人社部门首创“摇工作”App,积极打造零工市场,建设多个便捷、高效的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春节前后,福州市劳动就业中心奔赴中西部劳务输出地及在福州开展春风行动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截至今年3月底,已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共405场、提供岗位数20万个(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近3万人次。 

  “我们还创新推出‘福伴返乡路送岗上列车’系列招聘活动,在火车站向务工人员赠送2024年‘寻工在线’寻工地图,登上返乡专列开展企业招聘宣传,为务工人员返回福州就业提供便利。”福州市劳动就业中心主任郑新介绍。 

  为积极帮助各类重点群体就业,福建省人社部门还依托乡镇就业大篷车、乡村宣传栏等传统载体,运用直播带岗、用工调剂平台、“淘宝式”零工市场等新型平台,提供各类就业服务。此外,福州等地还在人流密集、求职者集中的商圈等区域开展就业夜市招聘活动,融合企业招聘与政策宣传,让求职者实现“逛街找工作”两不误。 

  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创新型人才,要有一支与之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 

  福建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产业技工强基行动工作方案》等政策,创新开展国际化人才职称认定试点,创新职业培训“揭榜挂帅”机制,将“四大经济”新职业新工种纳入紧缺职业(工种)目录,编制实施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提高高精尖行业工种职业培训补贴标准。 

  “我们在厦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火炬园)打造了新兴产业职业技能提升基地,主要围绕工业机器人、微集成电路、互联网营销、影视文化制作等四大产业方向,打造以政府为主体、基地和企业为支撑、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多形式、多层次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厦门市湖里区人社局二级调研员蔡筱双介绍。 

  厦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火炬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火炬园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1500家,各级科技“小巨人”企业600多家,人才需求旺盛,全市引才力度很大。对于引进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博士每人8万元,硕士每人5万元的生活补贴,“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及世界最新排名前200名大学本科每人3万元,其他高校应届本科每人1万元。对于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青年双百人才,可享受最高100万元的工作生活补助。 

  “企业需要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福清市,京东方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拟招聘本科及以上高校毕业生近百名、技能人才200多名、一线操作工约300名。“人社部门支持力度很大,搭建了多元平台助企招工引才,支持开展校企合作,还有多项援企稳岗优惠政策。”该负责人表示,近三年,公司有1200多人享受到稳岗政策,涉及资金1500余万元。 

  惠企引才的政策包、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便捷的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活水。数据显示,目前福建技能人才达72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32万人。去年以来,福建认定支持省级高层次人才2414人、工科青年人才1828人,从省外引进各类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660人,建成各类型“人才驿站”857家。 

  以“和”为要——打造近邻和谐劳动驿站,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 

  走在厦门、福州等地的街头巷尾,一个个特殊的场景温暖人心——在劳动驿站里能找到专业律师咨询窗口、在服务站随时查看劳动权益普法宣传册、在职工服务中心参加技能培训…… 

  为更好保障劳动者,尤其是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法律意识,福建省人社部门在厦门成立了专门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全省首家实体化、综合性服务平台——厦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中心;建立了全国首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信息系统,会同工会、司法多个民生部门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案件受理、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权益保障服务。同时进一步向街道、社区下沉专业力量,通过多方协同发力,及时化解劳动争议、扩大普法宣传力度、传递关心关爱。 

  “我们协同区总工会延伸服务半径,共同建立厦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思明分中心,在调处矛盾纠纷的基础上延伸和融合业务办理、技能培训、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思明区人社局局长方培园介绍,中心还以“仲裁+X”调解为工作切入点,引入法援、工会、妇联等力量参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实行劳动监察、调解、仲裁、法律援助一体化运行,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依法维权开通“快车道”。 

  在嘉禾良库文创园区,快递员和外卖骑手数量多,其中一家名为“朴朴”的商户,就有70多名骑手。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园区创建“社区+园区”新型熟人关系,形成了以“评理调解”为核心的“近邻26N”模式,促进劳动纠纷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实现“小事不出驿站,大事不出园区”。 

  “我们创建‘近邻和谐劳动驿站’和‘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商户)’,充分挖掘人社、公安、检察、法院、工会等多部门力量,畅通信息沟通,衔接职能分工,合理维护好和谐劳动关系。”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在爱心驿站里,专门为骑手提供普法和权益咨询服务,也有吃饭休息的场地。骑手们还能加群申请摊位,闲暇时免费摆摊赚外快。 

  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也让园区吸引更多文创企业,咖啡屋、艺术手作室、运动房、音乐室纷纷入驻。 

  以“数”为擎——建设智慧调解仲裁系统,借力信息化提效能 

  人社业务多、服务广,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福建省人社部门聚焦信息化建设,推动业务数字化转型,给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的同时,助力人社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来到厦门市湖里区仲裁院,信息化建设已经支撑了整体业务发展,贯穿证据演示系统、巡回办案箱到自主研发“智慧调解仲裁”办案系统等各方面。 

  “通过‘云办理’实现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群众劳动维权高效便捷。”湖里区仲裁院副院长傅戎介绍,系统提供调解仲裁机构适配导航、在线申请、在线调解等15项在线服务事项,从线上申请维权到远程协商再到线上签署调解协议,劳动争议“隔空化解”。 

  针对劳动者、企业、律师等不同使用主体,在手机、电脑或全国首台仲裁申请服务自助机提供分类服务,劳动者可自动生成仲裁申请文书,律师可使用模板快速立案,调解员可以在线办案。此外,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首创“问答式”仲裁申请模式,群众在系统回答问题后即可生成规范化仲裁申请“诉状”,群众线上办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的用时较传统人工方式压缩三分之二。 

  该系统还有“云调处”和“云监测”功能,让争议化解形成标准、减负增效,也让源头治理主动精准。记者注意到,系统覆盖了“数字服务”“数字办案”“数据研判”三大模块,对外服务“一脸通行”实现精准指引,科技仲裁庭设备“一键启动”高效庭审,庭审陈述“一键转换”形成笔录,各种涉及调解仲裁工作应用场景都能囊括。 

  此外,“数字云”可多条件筛选年龄、区域等29个劳动关系核心要素,显示了纠纷高发的企业、行业、街道、社区等,仲裁员可以锚定纠纷隐患源头,采取发放建议书、挂钩联系、指导组建基层调解组织等方式降低争议发生率,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争议”。部门协同合力增强,形成了各方协同共治劳动关系的良好格局,2023年湖里区实现了在线调解成功率达62%,全部纠纷中的74.2%通过柔性方式化解,72.44%的争议在基层一线化解。 

  “这一‘湖里模式’也被升级建设为‘福建省智慧调解仲裁’系统在全省推广使用。目前,全省各级仲裁机构系统使用率100%、仲裁案件在线办案率100%、全国首个数字仲裁庭省级地方标准也已经出台。”福建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劳动保障报)

  

附件下载: